close
每回往返草漯海邊時,都會經過此牌坊. 初時,覺得很奇怪,石門水庫怎麼會跟海邊搭上邊?
原來,這可是有一段滄桑歷史. 民國四十五年七月開始興建石門水庫. 當時,有約百來戶,住在現在石門水庫集水區的居民,被遷徙安置在觀音草漯海邊. 自民國四十九年起,分為四批搬遷至此. 每戶按戶口數,可分得八分至一甲之土地. 然而,濱海的土地根本不適耕作. 所以,原本在石門水庫集水區務農的居民,被迫改行為漁民或至外地打工討生活.
這座石門水庫移民新村牌坊是重新整建,於今年八月十五日揭牌.
原始移民新村的舊事及模樣,只能靠這些紅磚老屋用斑駁來記錄.
這棟日式瓦屋,在五十年前應屬豪宅!
在此遇見了黃氏兄弟,他們是石門水庫移民的第二代!
黃氏兄弟的哥哥(右)於移民至此同年出生,為退休老師,現住在草漯市區. 弟弟,有一手好手藝,能將各式漂流木,製成美觀的奇木椅!
弟弟說此地有兩條小河,一條叫紅河,一條叫黑河. 緊鄰工業區的不合格排放水,由此通往海邊. 雖然,常有環保局人員稽查,但還是防不勝防. 時常,必須緊閉門窗,忍受惡臭. 他們的父親,原本是茶農,離開賴以維生的茶山後! 為了養活一家六口,選擇改行至關西當礦工.
Lily坐在貴妃椅上!
臨走時,Terry碰見了國中同學的父親!
當桃園縣民,在飲水,用水及灌溉時,應感恩這些離開好山好水,卻遷徙到偏鄉僻壤的原居民. 他們成就了所有桃園縣民的便利與繁榮. 感謝他們!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